文章貴在有“三度”
——讀丁小村新著《大地的初心》
李振峰
乙巳初春,閱讀了丁小村先生的新著《大地的初心》,不禁心中激起波瀾,我想起了屈原的《天問》 “遂古之初,誰傳道之?” 還有陶淵明、杜甫、唐宋八大家的佳作名篇。小村寫《人與自然之思》說人們忽略老莊 “熱愛自然、順乎天然的生活態度”,柳宗元《封建論》寫“天地果無初乎?” ;小村寫《十二月自然小札》,歐陽修寫《秋聲賦》;小村寫 “兩根大樹”、“村頭老樹”,歐公寫《伐樹記》;王安石、蘇軾文章等(如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中“古人之觀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。” 如蘇東坡前后赤壁賦、超然臺記等)。此外,還有小村寫鄉野,陶淵明寫田園;杜甫和小村都寫了月亮,等等。是古今文人所見略同,還是文脈牽連,抑或是兩者兼有?對于博覽群書的作者來說,有根脈魂魄上的聯系,也是很自然的事情。我看小村的?文,肯定還受到了現代外國散文名家的影響,比如以自然為寫作內容,短篇幅靈活性的隨筆散文,本書中大部分文章都有上述特點。除《故土三峽:永遠的守望》是紀實散文之外,我認為其他都是隨筆形式的哲理性散文。小村先生能夠稱為自然文學的作家,或是按他書中自稱的鄉野文學作家。
當然,關心自然,注重生態,尊重生命,愛心普世的作家還有不少,著名作家李漢榮先生等就寫過大量的這方面的名作。他們的文章,讓我看到了作品的真實、思想的深邃、情感的純粹、語言的精致,等等。
我對這部書的主要感受:一是有深度,苔痕上階綠欲滴。小村寫的這部書,我覺得具有深邃的意境。所有的文章,作者都是有一定目的、有一定意境的。印出了書,就是給別人看的,當然就有了讀者。凡是讀者愛看的、受歡迎的,必是意境較深較好,這部書里就是這樣的文章。自古以來,人都有初心,大地也有初心嗎?我認為這個命題起碼在文學作品上是站得住腳的。從生態從物理的角度來說,大地當然有最初的純潔的自然狀態,擬人說法就是初心。從人類來說,就有是保護維持還是損害破壞這個很大的話題。從哲學、文學角度來看,是一個重要的問題,從人類生存方面來看,則是一個根本性問題。作者對大自然情有獨鐘,他在《山野的秘密》文中坦率的說:“入我心者,自然也。”還說:“年少時代我怕別人把自己當鄉下人看,現在,我很喜歡當個‘鄉下人’一一能與鄉野為鄰,能自由行走在山林,這已經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念想了。”作者還說:“鄉野有太多的秘密,也許無關自然,而關乎心靈。” 書中,作者直率地表達了對19世紀美國作家約翰.巴勒斯作品的喜愛。巴勒斯是美國博物學家、散文家,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文學作家或鄉村文學家。小村對此人有什么程度的喜愛?他用的是“沉溺”二字。作者的散文中當然有對自然界一些具象的描寫,但更多蘊含著的和表達出的則是感性的認識。他的散文,就像是一部關于生命的哲學,在具象和意象都引人入勝之際,還能給我們一種更加深入的啟發。譬如作者說:“看油菜花,是看大地和春天。” 讀這部書,我有如讀歐陽修的《秋聲賦》柳宗元的《封建論》一樣的感覺。放眼而觀,從文學上探討人與自然這個話題,不是沒有別人,但作者的文章體現出了相當的深度,他的散文語言是平淡素雅的,其中更多蘊含著的則是感性的成分。在其精致筆調的描寫當中,作品不乏歷史和現實的沉重感,也有一些悲憂的心緒,但主要是充滿著真摯的情感流露。
作者散文的深度,還在于它以樸素簡潔的敘述,表達了對人性、自然、萬物深刻的洞察,并有他自己對生命、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,加之其描寫的那些我在日常中忽視的細微情節,看似平實而真摯的敘述,竟然直達我比較平靜的心田,引起回味體會的陣陣沖動。這樣的作品對于讀者,很有思考、教育、化導的作用和意義。
二是有溫度,春江水暖鴨先知。閱讀本書46篇文章,能讓人體會到熾熱的感情。書中相當一些內容從家鄉的土地、山村寫起,作者的文字沒有太直接地表述感情,但我看到了小村先生對故土家園和人文習俗、友朋舊事等,深沉廣博的熱愛和血肉難分的眷戀。比如他為“土”字叫好,說五月的鄉村里“充滿了貨真價實的‘土’。新孵出的雞剛剛長成,新生雞下的蛋小而真實,農家肥養大的新蒜苔剛剛長成,還有小小的青辣椒,剛剛曬成的香椿干菜,林地里新長出的野蘑菇……” 不僅有畫面感也有暖暖的溫度。作者在書中簡單地寫到一生主張善待萬物的母親、種茶制茶抽旱煙的父親,還有愛喝奶茶的女兒,都是平淡的文字,簡短的敘述,但讓我感到了濃情厚意。書中描寫的對象涉及很廣,有山有水,有樹有草,有花有蟲,還有風、雪、月亮、夕陽、石頭、土豆、櫻桃花、泡桐花、茶樹楓葉、油菜蘭草、鐵線蟲……滿目琳瑯,難以計數。
我不知道是文脈相通,還是所見略同,蘇軾寫“寄蜉蝣于天地”,李漢榮寫《為螞蟻讓路》 “并充滿敬意” ,小村寫屎殼郎、寫“一片雪花,有人用一生在探求” ,都是以小見大,都是充滿愛心和溫度。
充滿溫情的還有《鄉土的浪慢》,作者說:“這份鄉土浪漫,讓中國的農耕時代,充滿了詩意。” “是千年農耕帶來的一脈心香。” 讀著這些文字,我想起作者是西鄉人,李家村遺址那6000年前的稻谷遺存和震撼心靈的人臉骨雕,自然是千年心香、萬般詩意!
《大地的初心》這部書,有著不同尋常的溫度,也使讀者感受到了作品強烈旺盛的生命力。讓人感受不到溫度的文學作品,還有生命力嗎?
三是有高度,秋月春風此書中。從思想精神和文學藝術兩個方面來看,我都感受到了相當的高度。文章的內涵精神與意境密不可分,與作者的真實描寫、感情流露也有直接關系。這部書中所有文章都取材于現實生活,有四季有石頭,有泉水有月亮,有楓葉有油菜,有土豆有蟲鳥,有故鄉有世界,作者似乎啥都能寫,寫啥都有實有虛,都能融情于景、寄情于事、寓情于物、托物言志,使我既覺得真實可信,又覺得是與智者對話,不由得引起浮想聯翩。閱讀之時,我想起了《文心雕龍》的話:“草木之微,依情待實;況乎文章,述志為本。” 如《大自然如你善待我們》一文所寫:“盡管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,給大自然帶來了深重的傷害,大自然仍然依從自己的規律,給予人類同樣的善待。” 水泥、樓房、鋼鐵、瀝青、農藥等,還有各種人為造成的災害…… 嚴峻的現實值得人類高度重視。但是,在現代化的各種進程中,是不是在同時考慮怎么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?是不是每個人都在為大自然主持公道、伸張正義……
作者在《時間·自然·生命》文中幾句話,使我印象深刻:“有生命的自覺,則是人類存在歷程中,一個了不起的進步。” “人類的心胸可以容納無限的寬闊與博大。” 時間流逝,生命有限,《青山夕陽》中的話:“空間感和時間感,就是歷史感。” “就是這樣產生了生命的自覺意識,并且學會去追問生命的意義。” 還有《自然的清音》《越來越少的世界》等文章,一經閱讀,就會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,并對這位好像出身于哲學專業的散文作家肅然起敬。
《故土三峽·永遠的守望》是沒有給讀者講道理和不直接抒發情感的紀實散文,作者沒有描寫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”的自然奇觀,而是以二十多年前建三峽水庫、百萬移民搬遷為背景,以平實的文字記述了峽江漢子鄒師傅、見過大世面的90歲的裴安才、劉家媳婦如青,還有“神婆子船”、花椒樹、我原不知道的珍稀植物中華蚊母,等等。我看到了山河的巨變和普通百姓對國家建設默默的巨大付出,還有隨遇而安、頑強生存的可貴人性,等等。
恩格斯當年說好的文學作品:“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,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。” 《大地的初心》中的文章,做到了這一點。
散文是生活的倒影。作者能以獨特的視角捕捉并反映生活中的煙火日常,運用文字進行描寫和思考,與讀者交流自己的體驗與感情,展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并抒發對于社會問題的關切,激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,為推進社會的發展進步發揮作用。丁小村先生就是這樣的作者。
我看,《大地的初心》的文章,從意境營造、語言風格、結構形式、情感表達、哲理抒發來看,除《故土三峽·永遠的守望》外,其他還可稱為詩化散文。作者并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突出的矛盾沖突,而是以平淡化、片斷化的文字講述生活、自然和人物的特點,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認識,還有情感和哲理。
小村先生的散文除了清麗,還有雄偉;除了素雅,還有奇絕。猶如秦嶺巴山上的一顆松樹,雖不很高大粗壯但生機勃發,迎風挺立,瀟灑勁拔,還有不同凡響的雄秀氣勢。
《大地的初心》一書,是值得賞讀、品味和傳世的優秀之作。
作家簡介? 丁小村,本名丁德文,中國作協會員,發表文學作品數百萬字,先后被《小說月報》等權威選刊轉載,并入選多種全國優秀作品年度選本,獲得陜西省柳青文學獎等。小說集《玻璃店》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農家書屋采購書目,長篇紀實《秦嶺南坡考察手記》獲漢中市首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。
本文作者? 李振峰,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,漢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